1、父母的心态是孩子的榜样。2、以宽容的心态,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。让孩子时刻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,无关他的表现。3、关注孩子做事的态度和努力的过程。4、不苛求完美。5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。6、培养孩子宽广的胸怀和生活的情趣,构建孩子的格局。7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。
先和孩子做朋友,在你心里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,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考虑,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,而不再是完全的“家长”作风。把孩子当作朋友,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“被惩罚的威胁”时,他才会无所不谈。
1、常说:你先想想看吧!2、当他遇到困难时别立即帮他。3、不管他的问题多么荒唐都认真回答。4、他想说而说不出时,不会立刻帮他说出来。5、不打扰他正热衷或专心的事,即使到了该睡觉时间。6、对他的“新发现“,即时地表示惊奇和赞叹。7、教他做事时,用语言解说,并要孩子复述。
1、说到做到,诚实守信。2、耐心听他人讲话,尊重他人。3、按规则行动,规范行为。4、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,不忘责任。5、节约钱,学会生存。6、锻炼身体,健康第一。7、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,物归原处。8、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,懂得感恩。9、做事有计划。10、干净整洁。
父母性格温和,孩子性情自然平和;父母如果性格暴躁,孩子遇事也难免心浮气躁。所以,如何管理情绪是做父母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。智慧的父母,通过对自我的约束和管理来感染、熏陶孩子;自私的父母通过对孩子的责罚,甚至打骂来发泄自己的情绪。
1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性格,建立其安全感。2、父母做勇敢的榜样。3、鼓励尝试,包容失败。4、积极的心理暗示。5、多鼓励、肯定,少批评、否定。6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。7、多给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。8、在游戏中帮孩子玩出勇敢。9、在阅读中帮孩子树立榜样。10、用经验磨砺孩子的胆量。
1、要教孩子“自己想办法”的习惯;2、要把选择权给孩子,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;3、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,多指导,少批评;4、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,不要什么都教他们,让他自己去试,失败也没关系;5、要信任孩子,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。
鼓励孩子,要使孩子每天都感受到自己的一点进步,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;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;常给孩子制定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,让孩子拥有自信心;抓住生活中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,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;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,尤其是贬低老师。
1、要教孩子“自己想办法”的习惯;2、要把选择权给孩子,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;3、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,多指导,少批评;4、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,不要什么都教他们,让他自己去试,失败也没关系;5、要信任孩子,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。
1.言传身教。教育家陶行知说:“我要儿子自立立人,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。我要儿子自助助人,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。”2.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。父母的包办行为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。3.让孩子懂得自己行为的后果。4.让孩子体验成功,父母要及时鼓励孩子取得成绩。